9/25/2011

金馬創投入圍者

金馬創投入選名單公布,動畫片方面有下面幾部影片入選:

"黑屁股四部曲",導演:張毅 (台灣),琉璃工房的張毅與楊惠姍在7年前就開始發展這部影片,一開始是手繪版本,之後轉為CG製作,已獲得國產電影片2000萬的補助,由在大陸的阿哈工作室製作,預計2013年完成。

"廢棄之城",易智言/李烈 (台灣),無相關訊息。

"願快樂",導演:史明輝 (台灣),由曾獲得金馬最佳動畫短片獎的史明輝擔任導演,紅色外星人工作室製作,講述小孩子的幻想與冒險,此連結是預告片。

"少尉林旺",宏廣/瀟湘電影集團 (大陸),早在2003年宏廣就計劃了三部原創動畫長片的製作,包括"馬可波羅","紅孩兒:決戰火燄山"以及"大象林旺",除了第二部有製作完成外,另外兩部的計劃都因故懸置,直到湖南瀟湘電影集對"大象林旺"的故事產生興趣,林旺爺爺一生傳奇的故事似乎才有機會搬上大銀幕。

"超級菜",導演:宋岳峰 (大陸),這一部是幾個入選動畫中,唯一一部純大陸血統的影片,上海締恩傳媒製作,它是一部3D立體毛髮動畫電影(恩,我知道,很奇怪的介紹文字),故事跟兔子有關。

金馬創投會議提供創作者與投資者媒合的平台,今年已是第五屆,之前成功媒合的影片像是目前正在上映的賽德克巴萊,翻滾吧!阿信,或是明年春天即將上映的痞子英雄電影版都是成功的範例,目的在替尋求資金拍攝影片的電影人提供更多機會,共25部入圍影片片單在此連結
黑屁股四部曲
願快樂
超級菜
來源:2011金馬創投入選名單公佈 首創歷史三多

兒童媒體用作傳播現實?

製作Please Say Something以及The External World這位風格獨特的動畫導演 - David Oreilly,跟台灣的壹傳媒合作製作了這部動新聞影片 - Children's medium used for dissemination of truth,中譯: 兒童媒體用作傳播現實,由Oreilly寫劇本,壹傳媒製作,雖然說我蠻喜歡Oreilly的動畫短片,不過我不懂這部動新聞的意義在哪裡,用很難理解的敘述方式表揚壹傳媒對散播真相的貢獻?

9/19/2011

本文章摘錄自Slate的"誰殺了3D影片"(Who Killed 3-D?)

誰殺了3D影片?3D影片死了嗎?每部同時有發行2D與3D版本的電影中,如果以戲院每個廳賺進的票房來比較,是2D影片賺得多呢?還是3D影片賺得多?2009年放映阿凡達的一般戲院中,每個廳平均賺進$15,800美元,相對之下,每個3D廳則平均賺進$26,800美元,可以說,立體影片比2D影片多賺了70%,那時候倒不是只有阿凡達有這樣的好表現,從2009年到2010年初,幾乎所有3D影片都比2D影片多賺了50%~100%的票房,像是Monsters vs. Alien和The Final Destination,則幾乎是賺了2D影片兩倍的票房,不過這樣的3D榮景開始反轉的徵兆在2010年玩具總動員3上映之後,這部影片雖有美金$110.3 million首周票房的好成績,但它3D的票房跟2D的比較起來卻少了5%,一個多月後上映的"貓狗大戰 2"首週票房$12.3 million,不過3D收入卻比2D少了10%,去年整年,大概有3/4的影片,3D票房收入都比不上2D版本,一些大片像是Harry Potter,Kung Fu Panda 2還有Captain America以及Green Lantern的票房收入甚至都比2D版本少了65%,下面這張圖顯示自09年到現在,3D影片票房與2D影片票房的比較,Y軸表示3D勝出的百分比,紅色虛線表示兩者相當,雖有少數幾部影片維持3D的成績,不過整體而言可以看見明顯的下滑趨勢。
如果這樣要說3D已死的話,其實也言之過早,年底史蒂芬史匹柏的The Adventures of Tintin 3D即將上映,馬丁史柯西斯拍攝的立體影片也會出現,這些都會掀起一陣3D漣漪,不過整體而言,3D票房緊縮是不爭的事實,3D影片會像部分人所言,之後全面取代2D影片,戲院只會有立體電影,這樣的狀況看來是確定不可能的。

如果3D不死,只是凋零的話,那麼是甚麼造成這樣的狀況呢?主要有下面這四個因素:
1.貪婪的連鎖戲院
高票價大概算是元凶吧,部分分析師認為立體影片的訂價策略失敗,索價過高,戲院基本上是在殺金鵝,因為大部分的美國人都不認為立體效果值得多花那$4塊美金。

2.貪婪的電影公司
在阿凡達之後,一堆假的立體影片充斥在市場,也讓詹姆斯克麥隆忍不住砲轟,這些影片不是立體拍攝,而是一般技術拍攝完成之後,或在後製階段製作立體效果,或完成之後再轉成立體影片,目前號稱3D的影片中,有一半都是假3D,這些影片為了搭上3D熱,用抄截徑的方式製作立體影片,效果當然比不上"真"立體影片。

3.變聰明的消費者
對許多觀眾來說,立體電影中跳出畫面的立體把戲讓人頭暈,影片變得模糊,變型,或是畫質變差,立體電影對許多人甚至沒有任何效果(總人口中有10%無法看見銀幕立體),那麼,why bother?

4.電影人
爛的劇本,爛的故事,爛的導演,"a stinker is a stinker in any dimension",爛片戴上立體眼鏡看還是爛片,沒有人會進戲院只為了看一隻畫了妝的豬,如果電影不好看,那觀眾為什麼要為了3D進戲院呢?RottenTomatoes上,你可以看到3D電影的品質是愈趨下降,從2004年到去年夏天,較具規模的的24部3D影片中,平均評分是57%,而從去年夏天到現在上映的32部立體影片,平均評分則掉到41%。

回顧1952到1954年那個時代的3D熱潮,有人認為那時3D之所以會退潮是因為笨重眼鏡的關係,不過仔細想想,那些影片包含著各種類型,一堆重拍的影片,它們的共通點是,電影都很爛,而當偶爾有部不錯的立體影片出現時,市場早就爛作堆,看看今天的狀況,也是一堆濫竽充數,一堆重拍的影片,那麼你認為歷史會重演嗎?還是3D會再次復興?

UPDATE:
獅子王 3D目前在美國上映,這部1994年的手繪動畫長片標誌了迪士尼動畫文藝復興的最高點,創下當年全球票房最高紀錄,也成為有史以來最賣座的動畫長片(直到2003年被Finding Nemo打破),有趣的是,雖然獅子王 3D是後製轉的立體影片,不過影片手繪動畫本身本來就是平的(跟電腦動畫的立體感比較起來),也才會有許多multiplane camera的鏡頭,不曉得這些語言變成立體影片後會是甚麼樣的觀影感受,評論認為這部影片很可能拿下本周美國票房冠軍。

9/09/2011

週末短片欣賞 Howl

Howl,一部以色列的學生作品,黑與白的極簡勾勒出特別的氛圍,這個連結是影片部落格。